众所周知,在全球稀土产业中,中国的优势较为明显。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2024年数据),中国稀土资源储量约占全球总量的33.8%牛8速配,其中尤以中重稀土(如铽、镝)储量丰富,全球可替代性较弱。2023年,中国稀土矿产量达到21万吨,占全球总产量近60%,远超其他国家。
在产业链层面,中国拥有世界最完整的稀土产业体系——涵盖从矿山开采、冶炼分离、金属制备、到功能材料及终端制品制造。其中,冶炼分离产能占全球85%以上,掌握核心提取与分离技术,稀土永磁体产量更占全球80%左右,广泛应用于新能源车、电机、风电等战略性行业。
面对持续升级的美西方对华科技与贸易打压,中国自2023年7月起,陆续对锗、镓、部分稀土冶炼设备及永磁体产品实施出口管制。这一系列措施对西方产业形成实质性掣肘,促使美欧相关企业加大对政府游说压力,推动政策松动与谈判转向。
可以说,借助其资源禀赋与产业体系优势,中国已在全球稀土产业中获得战略性话语权,甚至具备了一定的“卡脖子”能力。但是,需要看到的是,美国自身也并未“束手待毙”。就产业链的重构而言,相关业内人士指出,美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关键举措,其后续也一定会继续将这些举措推进下去,逐步降低在稀土领域内的对华依赖。
第一牛8速配,由政府部门出资入股支持并进行价格托底,消解中国的低价优势,支持本国稀土产业。
2025年7月10日,美国采取了迄今为止最为坚定的行动来削弱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美国国防部宣布对本土唯一稀土矿产和精炼企业MP Materials投资4亿美元,获得其15%股份,成为最大股东,并签署了以中国市场价两倍的价格(110美元/公斤)收购钕镨产品的托底协议。
该行动意在对冲中国“低价战略”对西方市场的排挤效应——此前MP销售均价仅为52美元/公斤,严重压制了西方企业的盈利空间与投资积极性。托底机制配合《国防生产法》资金支持,为美稀土产业建立了底价保障机制。与此同时,摩根大通与高盛也为MP新建稀土磁体厂追加投资10亿美元,新工厂计划2028年投产,年产量可达1万吨。受这一系列消息刺激,MP 的股价在一度飙升了60%,其他稀土公司的股票也因政府为该行业提供承保的前景而飙升。正在得克萨斯州建造炼油厂的澳大利亚莱纳斯稀土有限公司上涨了20%,这是五年多来的最高水平。
美西方相关分析曾指出,美西方的稀土企业之所以逐步在产能上落入下风,主要就是因为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国防部的价格托底,是美国关键矿产公司长期以来一直寻求的价格保障,此举标志着西方国家在稀土领域的市场机制转向战略干预:通过国家资本和政策保价打破中国主导的低价竞争逻辑,试图构建一套可持续发展的西方稀土经济生态。
第二牛8速配,加快本土矿产开发:重启稀土资源动员。
7月11日,美国能源部长、怀俄明州州长等官员共同出席了拉马科资源公司(Ramaco Resources)在怀俄明州举行的稀土矿项目奠基仪式。该公司原为煤矿企业,在2023年发现位于布鲁克煤矿下方存在高达170万吨的稀土氧化物资源,主要包括钕、镨、镝、铽等关键元素。项目初步计划包括在年内启动试点工厂建设,预计总投资约5亿美元。若享受与MP类似的价格托底机制,项目回报周期将缩短至3年,极具投资吸引力。该项目或将成为美国70年来首个新稀土矿开发项目,其战略意义不仅在于资源替代,更在于形成本土完整“开采—精炼—销售”闭环体系,向国内用户特别是军工、科技等高端产业提供稳定资源。
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分析显示,布鲁克矿床含有40%的稀土元素氧化物——钕、镨、镝和铽,以及三种关键矿物:镓、钪和锗。7月10日,拉马科资源首席执行官兰德尔·阿特金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声称:“我们打算在怀俄明州开采,在怀俄明州加工,并将其出售给包括政府在内的美国国内客户。”本周发布的一份咨询报告发现,全面开发该矿和加工厂将耗资约5亿美元,如果稀土能够开采和销售,可以在五年内收回成本。如果国防部对MP的保底价格能够惠及其他美国稀土工厂,回收期将缩短到3年,使得稀土投资比其他制造业更为有利可图。
第三,打造“西方产业链联盟”:G7+四方机制联动。
美国重构的并非仅是“美国本土”供应链,而是意图构筑一套逐步“去中国化”的全球性稀土供应体系。这一战略通过G7与“四方安全对话”(Quad)两大多边机制推进。6月16日,G7峰会发布草案称,要制定共同关键矿产战略,应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所带来的供应“脆弱性”,加快多元化、协调、回收等机制建设;7月1日,在Quad会议中,美日印澳四国40余家企业就矿产合作展开深度探讨,美国国务卿卢比奥强调要构建从原材料开采、提炼到材料制造的一体化供应链体系。四国中,澳大利亚拥有成熟矿产资源开采能力,日本擅长精炼与回收,印度具备精炼潜力,而美国以军工与资本引导为核心,试图形成协同增效的“替代中国模式”。尤其在关键技术与设备领域,该联盟未来或将逐步脱离对中国的依赖。
安邦智库(ANBOUND)研究人员认为,就业内人士汇总分析的这三大重构进展而言,可以认为,在中国将稀土资源“武器化”之后,美西方国家的全产业链大规模布局基本被进一步激活,而且产业、资本、各级政府、法律配套以及跨国合作一起上马,势头强劲,这是有关全球稀土形势的最新演变。
不过,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在稀土产业链上的重大投入,美西方的“重构战略”基本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中国在资源结构(中国自身的中重稀土储量高,全球替代性相对较弱)、产业成本(中国在冶炼与磁体制造环节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产业技术(部分提纯与功能材料技术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等方面仍将维持较长时间的优势。但是,更需要看到的是,美西方在稀土产业上的战略诉求是十分坚定的,改弦更张的可能性极低。并且,自今年以来,美澳企业在中重稀土分离技术上已经实现了突破,美国一直力推的生物萃取技术也有了进展,这些都会构成对中国主导地位的持续挑战。
一般而言,国内评论都认为美国缺乏稀土精炼技术、环保标准严苛、制造成本太高,很难摆脱对华稀土依赖。但是,美国既有的动向表明,通过政府的资本扶持和价格托底以及加强与盟友的协调,美国自始至终都在全力降低对华稀土依赖。由于美西方是稀土终端产品的真正大头消费者,美国这些举措的最终效力不容低估。
联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